听新闻
放大镜
不做电影节的奴隶
2021-09-30 16:29: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马朝虎

  春夏之交,万物勃发,又到了电影节扎堆到来的时节。对于很多中国电影人来说,“赴节”的脚步显得特别匆忙。这不,好消息已经传来,当地时间4月29日晚,在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参展的33部中国影片中,十余部影片荣获多个大奖,“中国电影点亮本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

  奥斯卡金像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荷兰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日本银座影展大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9706个电影节。其中,75%的电影节是在近十年间推出的,39%的电影节只举办过一届。虽然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国内外知名或不知名的电影节电影奖没有几个观众能说清楚,但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和电影人从中“斩金获银”已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就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来说,它算得上是被公认的一个全球性大奖项,当年,张艺谋的《红高粱》捧回“金熊”,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时隔20多年,刁亦男执导的《白日焰火》再捧“金熊”,然而,这已经不那么让人激动和喜悦了,更别说一些根本没听说过的电影节的获奖电影了。

  毋庸置疑,中国的一部分电影工作者走的都是“国际路线”,专门量身定做,拍摄电影参加各类的国际电影节。不论拿到什么级别、类别的奖项,客观上都为中国电影争了光,个人也“功成名就”。然而,这些带着国外电影节大奖光环回到国内的影片,一部分因种种原因不能上映,一部分上映的,观众和市场、甚至独立影评人的认可度都不太理想。

  认真说来,中国电影迷恋“墙外开花墙内香”,走“出口转内销”的运作模式是跛足的。事实上,不少“私人定制”的国外获奖影片,回到本土反而“水土不服”,因为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趣味分野显而易见。长期以来,虽然有各路电影人国外获奖的消息频频传来,可这些获奖作品不少因过于“小众”“文艺”等原因而跟国内观众无缘。曾担任过柏林电影节主席的考斯里克曾表示:“很难理解为什么获奖对中国电影人那么重要。电影导演应该关注建设一个良好的电影生产环境,不能只注重单打独斗,更不该有恶性竞争。”

  中国电影得到国际奖项是一件好事,却往往忽视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放宽眼界、练好“内功”,如何在影像艺术的叙事中承载我们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国际知名电影人詹姆士·沙姆斯也曾经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美电影大师巅峰对话论坛”上非常真诚地告诫:“年轻电影工作者应该有批判的眼光,而不是只听国际电影节评委的声音,成为电影节评判趣味的奴隶。”

  不少电影人总是不断埋怨电影审查制度,但别忘了,“解放思想”只能是互动的过程,要是只一味地等待管理部门“放开手脚”,那就等同于电影工作者对探索和创新的放弃。我个人认为,不妨从能否去国外电影节参展、参赛以及能否“载誉归来”的桎梏中走出来,花点心思“学讲”“讲好”中国故事,如此才可能摆脱娱乐至死、干巴说教、故作高深这类通病。

  编辑:王根  

上下篇导读

 · 三句话
 · 我非鱼
 · 稻草人
 · 门路